7月18日,驻波黑大使季平在波黑主流媒体《晚报》发表题为《民以食为天》的署名文章,介绍了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的有关情况,并介绍了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就国际粮食安全合作提出的八点倡议。全文如下: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失衡,疫情又影响了粮食的生产和运输,导致饥饿人数急剧增加。去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无法获得充足食物,人数在短短一年内增加了3.2亿。目前,全球饥饿人口总数已达8亿左右,粮食安全等问题形势严峻。根据当前形势,全球无法在2030年实现“零饥饿”目标,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严峻挑战,需要采取紧急、大胆的行动,特别是解决粮食获得不平等问题。
“民以食为天”。中国历来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更实现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产量创历史新高,在疫情防控下如此成绩实属不易。联合国粮食峰会特使卡里巴塔说:“中国很好地管理好了自己的粮食库存,不仅保障了中国人民的粮食供给,也为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中国是联合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可靠合作伙伴。我们支持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同联合国粮农组织建立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并提供资助,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项下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实施40多个南南合作项目。
我们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农业合作区,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科技交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1979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了杂交水稻种子。40多年后,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40多年间,中国研究人员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等国提供建议和咨询,并通过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现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时任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曾于2017年4月访问波黑,并会见了时任波黑主席团克族成员乔维奇等领导人,开启了两国农产品加工和农业装备合作的新篇章。
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中国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多年来,中国取消相关农产品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大幅度削减其他粮食品种的进口关税。今年以来,中国已向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1.5万多吨紧急人道主义粮援,将继续为促进粮食安全作出新的努力。
有粮则安稳,无粮则乱危。粮食和能源攸关世界经济健康运行,影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落实。去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把粮食安全作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重点合作领域,展现出中国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的诚意,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今年6月,习近平主席又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再次提出,“要加强粮食、能源合作,提高粮食和能源安全保障水平”。近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巴厘岛出席二十国集团外长会时就粮食和能源安全问题阐明中方立场并代表中方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建立大宗商品合作伙伴关系。中方建议:一是支持联合国中心协调作用,加强而非削弱联合国作用,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农发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工作;二是不对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展的人道主义粮食采购实施出口限制措施;三是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农产品和投入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便利;四是主要粮食生产和净出口国释放自身出口潜力,减少贸易和技术壁垒,控制粮食能源化利用,纾解市场供给紧张局面;五是各国采取的粮食贸易应急措施应是短期、透明、有针对性和适当的,并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六是支持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及各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减少高新科技交流限制;七是减少粮食损耗;八是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生产、收储和减损能力。
中国的粮食安全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粮食安全也需要中国,我们正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波黑是中国中东欧农业合作机制成员,我们将继续同包括波黑在内的世界各国团结合作,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保粮食安全,让更多人远离饥饿威胁,让更多国家与地区提高可持续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