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使馆信息 > 使馆活动
驻波黑使馆临时代办缪大可在《塞族之声报》发表署名文章《所谓“产能过剩”完全是美西方制造的虚假叙事》
2024-06-20 16:28

6月19日,驻波黑使馆临时代办缪大可在《塞族之声报》发表署名文章《所谓“产能过剩”完全是美西方制造的虚假叙事》,批驳美西方政客散播的“中国产能过剩论”。塞族共和国通讯社(SRNA)予以全文转载。全文如下:

近期,美西方舆论场有关中国“产能过剩”的论调甚嚣尘上,声称中国“非市场政策和做法导致产能过剩”,为消化这些过剩产能,中方以所谓低价在海外倾销导致市场扭曲,损害他国经济。然而,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指责,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经济规律。

从全球市场供需角度来看,如果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潜力得到充分激活,过剩将不复存在,甚至可能转为不足。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可以说,从需求端的巨大潜力来看,中国新能源领域产能远未“过剩”。此外,美欧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抱怨缺乏数据支持。中国不存在大范围、持续的“产能过剩”,没有对外输出所谓“过剩产能”。

首先,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增加的同时,价格也在上涨,中国领先的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平均售价大约是中国国内的两倍,这说明市场需求正在增加,西方所谓“倾销”的说法站不住脚。其次,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出口占生产的比例远低于德国、日本和韩国等汽车生产国。各国都会多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是国际贸易的本质。如果生产超出本国所需就被称为产能过剩,要求压减产能,那么世界如何开展国际贸易?事实上,如今在电动汽车领域,反而是美国、英国、法国在推行较强力度的补贴政策。美国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为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提供约3690亿美元税收激励和补贴。欧洲多个国家也从公司税收到个人购置等方面普遍对电动汽车产业实施补贴措施。西方明显“双标”背后的动机不难理解。中国从最初的代工贸易拓展到高附加值环节,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不断向上游迈进,在全球市场形成一定竞争优势。西方垄断资本利益集团担心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使自身丧失机会,于是抹黑打压中国,以不正当手段维护其在全球产供链中的既得利益。美国网民也对美国做法颇为恼火,戏称:“当美国有竞争优势,就谈自由市场;如果没有,就搞保护主义。这就是美国的规则。”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优势根植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工业体系和丰富人力资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新能源产品的经济可及性,促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缓解全球通胀压力。中国出海的产能主要是先进产能,有利于世界经济和产业活力的提升。全球范围来看,优质产能不是过剩,反而是严重不足。在新能源技术进步推动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背景下,西方需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多探讨对华产能合作,少通过虚假叙事给人乱扣帽子,作出符合各方利益的理性政策选择。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大使馆 版权所有

http://ba.china-embassy.gov.cn/